西藏青年报教育 让法治教育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盾牌 合力关紧预防校园欺凌这道“闸门”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法治教育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盾牌

多样化的法治教育形式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同时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性焦点问题。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安全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担忧。日前,据媒体报道,很多地方和学校在不断探索事前预防校园欺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法治教育方式,让法治教育逐渐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盾牌。

青少年法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对欺凌的认识和识别能力。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欺凌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懂得区分开玩笑、玩耍打闹和校园欺凌,导致自己已经实施了欺凌行为而不以为然。通过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当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对另一方实施欺压、侮辱,并造成了对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时,行为已经构成了欺凌,这种行为不仅包括我们传统认为的肢体攻击,也包括言语侮辱、排挤孤立、网络霸凌等。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识别欺凌行为,认识到“主观态度”和“损害后果”的重要性,如果主观是故意的,并且对受害者产生了实际的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就要引起注意,可能是欺凌征兆或是已经构成了欺凌。只有让学生学会识别欺凌,才能减少欺凌的发生。

法治教育可以提升预防校园欺凌的效果。在校园欺凌中往往存在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三种角色,通过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可以强化不同学生应掌握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强化欺凌者的规则意识。对于潜在的欺凌者,强化规则意识至关重要。通过法治教育,让学生明白任何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二是提升被欺凌者的应对能力。被欺凌者往往因害怕、觉得羞耻而选择沉默。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求助是勇敢而非软弱的表现。我们应教授学生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及时报告和求助、注意保留证据、运用自我防卫技巧保持安全、树立自信等。三是唤醒旁观者的责任意识。旁观者虽未直接参与欺凌,但其态度和行为对事件走向有重要影响。应鼓励旁观者理性干预,如报告老师、安慰受害者或集体制止欺凌行为,形成“反欺凌”的氛围。

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青少年法治教育应转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尽量结合青少年的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法治教育形式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同时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互动式法治课堂,通过动画、视频、模拟游戏等形式,将法律知识融入趣味学习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治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欺凌的危害,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围绕校园欺凌的热点话题,举办辩论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欺凌问题,锻炼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邀请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进校园,举办专题工作坊和讲座,提供专业指导,解答学生疑惑,增强法治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强化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除了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教师作为反欺凌的一线守护者同样需要通过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其识别、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反校园欺凌工作坊,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法律法规及干预策略。教师应学会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校园欺凌迹象,并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形成师生共防的网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当制定详细的校园欺凌事件处理指南,确保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教师能迅速、公正地介入,保护受害者,教育欺凌者,同时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为受害者提供初步的心理辅导,必要时引导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加强家长的法治教育,提升家长的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加强家长的法治教育,提升其防治校园欺凌的意识和能力,是构建全方位防护网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法治教育工作坊,普及校园欺凌的危害、法律后果及预防方法,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鼓励家长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孩子的法治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校园欺凌问题。家长应以身作则,展现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通过日常言行影响孩子,培养其责任感、同情心和社会正义感。家长应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教育孩子既不做欺凌者,也不做冷漠的旁观者,要成为反校园欺凌的践行者。

校园欺凌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教育在校园欺凌事前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精准的教育内容,结合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增强其防范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让法治教育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盾牌,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