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它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朝气、最具生机的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力军”。当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决心和“不建成大渠不还乡”的毅力涵养“四种气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坚持培根铸魂,用红旗渠精神砥砺初心,涵养爱党报国的“正气”。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红旗渠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红旗渠精神是新中国建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采取各种措施,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但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困境。只有在党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的优势下,在林县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下,才修成了红旗渠,把过去的不可能付诸实现。红旗渠精神生动诠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青年一代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要把实现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把个人奋斗的具体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立志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青年一代的贡献。
不负时代使命,用红旗渠精神鼓舞斗志,涵养挺膺担当的“勇气”。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回望红旗渠修建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不仅要克服自然困难,还要面对各种风险、压力和挑战。很多“硬骨头”的攻克,都充盈着青年人的身影,彰显着青年的拼搏、热情和奉献。这种担当体现在修渠决策中,大胆提出从境外引水的构想,果断尝试在坚硬无比的太行山腰开山凿渠。这种担当体现在渠首截流中,正值初春料峭,河水冰冷刺骨,沙袋、巨石投下转瞬即逝。关键时刻,四十多名青年跳进河里,排成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住冰冷凶猛的河水,使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了引水涵洞。红旗渠精神昭示我们,新的赶考路上,风险挑战依然存在,艰难挫折不可避免,只要精神不倒、脊梁不弯、意志不屈,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跨不过的沟坎、凿通不了的“青年洞”。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是奋斗,广大青年承载着希望和未来的种子,应该责无旁贷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接得住、拿得稳,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始终勤学善思,用红旗渠精神激发活力,涵养创新创造的“灵气”。创新是民族不断发展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源头和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红旗渠是一个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的典范。工程建设中,渡槽、涵洞的拱券任务很大,为了克服经济和物料供应的困难,民工开动脑筋找窍门,土法上马,技术革新,力争少花钱、多办事,把大小渡槽、涵洞修建成石拱结构,施工中创造简易拱架法,既解决了缺乏木料困难,又节约了大量资金。渡槽施工,缺少起吊设备和脚手架,民工们就站立在渡槽墩上垒砌,不搭脚手架,创造土吊车代替起重机。土法施工,见证着创新源泉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动。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扎根平凡岗位,用红旗渠精神浇灌作风,涵养甘于奉献的“静气”。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特质,在党的精神谱系中始终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容,在一代代看渠人身上薪火相传、熠熠生辉。五十多年来,负责看护渠道的年轻人接力传承、脚踏实地,长年坚守在渠上,居住、生活、工作在远离人烟的山旮旯,不讲福利待遇,不怕孤独寂寞,用他们的青春之光点亮奋斗的星星之火,像“啄木鸟”一样呵护着红旗渠的安全和健康。正是有这样一批视渠如命的人,才使得红旗渠大大超过了设计使用寿命。正是有这样一批无私奉献的人,红旗渠精神才能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当代中国青年身处伟大时代,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但是奋斗精神不能丢,奉献本色不能改。新的征程上,责任有大小,分工有不同,但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永恒的旋律。从自身做起,从眼前工作着手,不慕虚荣、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不凡,新时代中国青年必能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