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旅游 江西,凭什么获得年轻人的“特”别宠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凭什么获得年轻人的“特”别宠爱?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赣鄱大地,除了特“爽辣”的赣菜风味,还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城市文化,以特“纯粹”的人文风骨,特“精巧”的工艺,特“恰噶”的生活,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韵味与魅力。

特爽辣:热烈生活的“槛内人”

《红楼梦》中,生性高洁的妙玉以“槛外人”为名,为宝玉下祝寿帖,自明身在世俗之外,不染凡尘,宝玉则以“槛内人”回帖,滚滚红尘,乐得逍遥。南昌这座常常被嘲为“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城市,却足以让你找到“槛内人”自我存在的张力。渗透在南昌空气中的爽辣气息以不由分说的“蛮横”力量,将你从置身事外的状态,拽入火辣热烈的人间。

作为鱼米之乡,南昌每个清晨都弥漫着大米的清香。饱满亮白的赣鄱大米被制成剔透的米粉,在沸水中煮熟捞出,淋上特制的辣椒酱、酱油,浇上雪里蕻、咸萝卜干、花生米,撒上点葱花,娴熟地搅拌均匀,美好的早晨,便以这样一碗爽滑带劲儿的南昌拌粉开始。

街边的小摊上,灶火升腾,锅气翻滚。辣椒在剁碎后,或在大火中与食材爆炒,或在滚烫的油中与其他香料一同熬制,鲜香顿时横冲直撞,抢先唤醒嗅觉,锅中翻腾着的鲜亮色泽则缭乱了视觉。柔滑细腻的南昌炒粉,鲜嫩多汁、锅气十足的余干辣椒炒肉,十大赣菜之一、醇香过瘾的莲花血鸭,亦或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辣味渗入食材肌理的水煮,让人欲罢不能。南昌的辣,不似川菜那般麻辣,也不像湘菜那般,辛辣之中带着凌厉的侵略性,而是辣得明艳,却丝毫不盛气凌人。

临近深夜22点,街头仍熙熙攘攘,让人暂时忘却了“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惆怅,眼前的快乐即为深刻的永恒。和朋友被陌生而又蓬勃的人群推着,嬉闹着往前走,瞥见年轻的男大学生载着女朋友摇摇晃晃地从后方驶来,下意识对朋友轻喊一句:“小心哦。”朋友未闻,而那位骑着小电瓶的男大学生,扬着青春的面庞,转头送上一记明亮的微笑:“谢谢哦。”就这样,在南昌深夜的街头,被陌生人揉进了温情的生活。你不必久居于此,亦不必与身边的人相熟,陌生人的心无芥蒂与友善,让你走入人群就像一滴水融进海里那样自在洽然。

南昌人的爽辣畅快,一如“槛内人”的生活哲学:就要热辣,就要明艳,就要轰轰烈烈地投入生活,如罗隐诗所写,“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先“赣”了再说!

特纯粹: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在南昌,低头有六便士,抬头有月亮,而这月光,早在你尚未明白它的意义时,便已揽你入怀。

你未涉足此地,便已知晓这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动人心魄的美;你还未知天地之大,便已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广阔想象;你还未尝失意之苦,便读到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何等坚决有力。

滕王阁,早已超越建筑的意义,成为一个恒久流传的文化符号,亦或是精神信仰。自唐永徽四年(653),滕王李元婴于赣江东岸修建滕王阁,至今日,共修葺29次之多。上元二年(675),犯死罪遇赦的王勃从老家南下,探望被他牵连遭贬的父亲,路过洪州(南昌),正遇滕王阁落成,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参宴,于高朋满座中,挥笔写下这篇千古绝叹《滕王阁序》。

此后,滕王阁俨然成为文人们的精神朝圣之地,据《滕王阁诗文广存》载,自唐至明代,共收录1029首滕王阁诗。人们在滕王阁登高望远,在诗文中畅意抒怀。年年岁岁,人来人往,朝朝暮暮,络绎不绝。

在江西这片土地上,酒与文化紧密相连。无论是滕王阁上的文人雅集,还是民间的酒席盛宴,都离不开酒的滋养。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将酒作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媒介。他们借酒浇愁,以酒会友,在微醺之间捕捉灵感,铺设肆意澎湃的凌云壮志。

江西的酒,如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一样纯粹、香醇。想要喝到纯正的江西美酒,一定不能错过四特酒。四特酒所处的北纬28度,在中国被称为黄金酿酒带,气候温润、生态环境良好,孕育了酿酒所需的微生物菌群。四特酒的发酵窖池也深藏玄机,采用龙虎山独特的原材料——红褚条石,人们通常用“像泥不是泥,是石非石”来形容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的材质。红褚条石的这种特质,有益于酿酒所需微生物的繁衍。此外,四特酒以整粒的大米为原料,不做任何粉碎和浸泡处理,直接与酒糟混合上蒸,保留了最纯正的米粮香。

漫步在赣江之畔,感受着江风的拂面和月光的照耀,品尝着地道的江西美酒,举杯便可领略千年前随着酒意一同挥洒的人文风骨与万丈豪情。

特精巧:雕刻更丰盈的自己

若说南昌最吸引人之处,还不仅仅在于热烈的生活气息和纯粹的人文风骨,更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总能想尽办法,雕琢自己的人生。与人类取其轻巧,去其沉重,化繁为简的“进化”方向不同,你总能看到南昌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钻研着“慢悠悠”的营生。

走进万寿宫的非遗匠心馆,可以看到许多手工艺人正在专注地制作着传统的工艺品:赣发绣非遗传承人正将发丝穿进绣针,一针一线,绣出一座恢宏的滕王阁,仿佛在制作一幅精巧的工笔画;豫章刻瓷代表性传承人手握金刚钻,在瓷板上,以刀为笔,刻画出芸芸万象,而这些瓷板,最薄的仅有1毫米厚,需要敲击上万刀,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作品。他们的手法熟练而细腻,每一下的敲击与穿凿,都是“耐心”对当下快节奏生活掷地有声的反击,更是人们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

对精巧工艺的执着,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的复古潮流,而是传承自千年之前对生活的浪漫情趣。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你可以窥见千年前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尽创意。

海昏侯墓的主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时担任过王、皇帝、故王和列侯的人,爷爷是汉武帝,奶奶是李夫人,19岁登上帝位,却在仅27天后便被罢黜,可谓“传奇”人生。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也缔造了与黄金相关的“传奇”。截止至2024年1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共出土478件黄金,总重量超过120公斤,出土金器纯度达99%,刷新了中国汉墓考古中黄金出土的历史纪录。其中,马蹄金、麟趾金是汉武帝赏赐的黄金纪念币,带有祥瑞寓意。

在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你还能看到令人震撼的大型真车马陪葬坑,据记载,这里发现了5辆木质彩绘车、20匹马的痕迹和3000余件错金银装饰的精美车马器,不仅向我们真实展现了当时彩绘、错金银等装饰艺术,人们也得以从中窥见西汉时期帝王将相不同等级享受的不同出行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当卢运用了一种独特而精湛的技术——错金工艺,即在器物表面刻画出凹槽,绘制成生动的纹样,以金线、金丝、金片镶嵌于凹槽之中,并将表面打磨光滑。当卢为古代马头上的装饰品,通过错金工艺的加持,其表面呈现出多层次的色彩和纹理,增添了视觉上的华丽与精致,精美细腻的纹饰,显示了汉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

这些传承千年的技艺,在江西并非束之高阁,而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用精巧的错金工艺,定格千年前对生活的浪漫雕琢,也用快节奏生活中精雕细琢的时光,雕刻出除工作、生存之外,更为丰盈的自己。

特恰噶:无限可能的未来

来过南昌一次,你一定不会对“恰噶”这个词感到陌生,“恰噶”为南昌方言,意为“有才华、很强、了不起”。这碗粉,“恰噶”!这里的景色,“恰噶”!南昌人,“恰噶”!

从历史上来说,南昌是一座“恰噶”的英雄之城。从子羽讲学,到灌婴筑城;从洪都之战,到八一南昌起义,南昌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南昌的城市精神,也影响了南昌人的性格特征。

穿越过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南昌人民天生骨子里就带有血性和坚持,这种性格特征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表现出爽辣、坚韧的性格。

南昌的“恰噶”,更在于这座城市血脉中创新求变的精神。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在南昌诞生。近年来,南昌着力发展智造产业,“接地气”与“高精尖”相辅相成,点亮未来之光的LED光电,虚实融合、智兴百业的世界VR产业大会,上演“空中浪漫之舞”的飞行大会。南昌人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南昌这座城市撕掉“小透明”的标签,亮出了“恰噶南昌”的名片。

走进南昌,你将体验文化和生活融合之美。从摩天轮上俯瞰,赣江的流水与滕王阁的古韵交相辉映,宛如时光在这里悄然驻足,而热烈的人间烟火又使城市的脉搏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活力。爽辣的美食、纯粹的人文情怀、精巧的传统工艺以及“恰噶”的创新精神,让你感受到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的感动,也让你找回自洽的相处方式,和走向无限种可能的勇气。

(凤凰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