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时事 常态化开展落实情况“回头看” 一以贯之: 从大一统理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寄语 争做新时代挺膺担当的有志青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以贯之: 从大一统理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作者 马英杰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发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里程碑事件。《概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依托历史观照现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概论》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要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视角,诠释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共同体的过程。

从“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起源,到历朝历代各民族政权“争治”中原,《概论》运用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展现了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史,内容始终贯穿大一统理念。

中国古代民族史中,“五方之民共天下”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长期碰撞融合。

文献中明确以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配位四方的记述,大概出现于战国。《管子·小匡》和《礼记·王制》中已有关于“五方之民”及其习性、语言、衣服、器用等不同的记载。《管子》是战国时对齐桓公霸业的追叙性概括,所指“五方之民”,已经从方位上将华夏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放在同一层面上讨论,而《礼记》已经将中原、四夷由原来的二元对立走向了多元一体,使得“五方之民”观念成为“华夷一体”的基本理论,其后“五方之民”“华夷一体”则上升为封建社会有作为政治家的至高追求,体现于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实践中。这是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群体的根本特征之一。

《概论》16讲课程可分为三大板块,明暗两线相互支撑,隐含着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关系。

第1讲为第一板块,讲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第2讲至第11讲为第二板块,从中华民族的原生性、中华民族大一统与各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认同与交融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呈现了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锻造而成的中华各民族,在各朝代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自在过程。第12到16讲为第三板块,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1讲至15讲讲述王朝天下向国家转型,中华民族的新选择与中华民族大发展;第16讲以未来视角,从西方国家的族群分化、社会撕裂的困境中理解文明新路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及其世界意义。从这一板块可以看出,大一统规制下的天下观,使得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反映了大一统政治观吸纳中华各民族、中华各民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教材的这种内容安排,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从多角度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彰显了《概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构造板块结构,凸显从大一统理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的吸纳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主动融入中华的辩证互动关系。

从《概论》全貌看,全书以历史故事、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规律,这种叙事逻辑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不仅促进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同时,该书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