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旅游 成都:鸟类友好城市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鸟类友好城市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最省钱的旅游方式是抬头。”

不用人挤人,只要抬头,就能立刻开始一场轻松的旅行。你可以观云、观星、观树、观蝶或观鸟,城市里的每个角落、一草一木,都可能藏着一个微观世界。尤其是观鸟,这种博物兴趣已经在中国城市青年中成为了一种潮流。

微博上的观鸟超话,累计帖子有6.1万个,阅读量达到了4.1亿次。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上,观鸟标签的浏览量也超过1.1亿次。 为了获得更好的自然环境,一些年轻人从CBD搬到郊外,从北方移居西南地区,这里是中国鸟类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很多城市都在开展观鸟节和观鸟活动,大小公园里常常能看到拿着望远镜盯着树梢、滩涂、天空的观鸟爱好者。

成都,是最适合观鸟的城市之一。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中国有鸟类1445种,而成都占比接近40%,不少鸟都是只有在四川和西南地区才能看到的特有鸟种。这里的观鸟活动也非常活跃,无论你想观赏猛禽、林鸟还是水鸟,在成都都可以找到观鸟队伍。近年来,随着观鸟人数的增长,在成都被发现的鸟类种数也在不断增加。

生活在这座公园城市,成都人对鸟类的热爱由来已久。杜甫在成都草堂闲居时,就写下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名句。而今天徘徊在浣花溪边、龙泉山上观鸟的年轻人,不仅仅继承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有着广泛深远的志趣。

成都小学生有多少“观鸟大神”?

观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没有一个儿童不曾被鸟类吸引,天空飞过的野鸟、路上啄米的麻雀、街边小贩兜售的小鸡小鸭,都很容易让人类沦陷。但年纪稍长,人们多半会忘了观鸟这件事,直到它成为一个智识活动和审美活动,重新进入他们的生命。

作为一项现代休闲运动的观鸟,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那时人们开始提倡,不要为了打猎、食欲、标本搜集、鸟蛋搜集等欲望去猎杀鸟类,应该从科学、审美、生态保护的角度去观赏和研究鸟类。 这项运动流行到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冷门、小众的爱好。人们对于观鸟群体的印象,似乎就是那些扛着长枪短炮噼里啪啦按快门的退休大爷。

直到最近10年,国内的观鸟群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开始刷新人们对这个爱好的认知。他们大多都是对观鸟怀抱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也有不少开始将观鸟作为职业或半职业,甚至有很多学龄阶段但手法娴熟的儿童观鸟者。

从第一次接触观鸟时算起,小学三年级的阳阳已经有两年多的观鸟经验。打开相机里拍的鸟图,阳阳依次熟练地介绍里面每一种鸟的名字和特性。虽然只有8岁,但是他的观鸟量已经达到270多种, 其中不乏一些珍稀鸟类和猛禽,“我之前还在龙泉山看过雀鹰打架,它们在天空中用爪子互相攻击对方”。

阳阳的观鸟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妈妈刘畅的影响。刘畅是成都一家自然科普教育机构“乡野走廊”的工作人员,观鸟培训是他们的重要项目。有一次,刘畅早上6点收到消息说浣花溪有须浮鸥,便赶紧叫上阳阳驱车前往。两人在浣花溪看到了来成都歇脚的须浮鸥,一个小时后,须浮鸥便飞走了。

除了百花潭和浣花溪,年轻观鸟者最爱去的观鸟地点还有龙泉山。如果说前者是菜鸟选手必去,后者就是“大神”的修炼地。从2020年起,成都猛禽研究小组在龙泉山发起猛禽监测项目,每逢春季迁徙期、秋季迁徙期都组织定点观鸟活动。在这个海拔1000多米的山头上,经常能看见成群的鹰、鵟、隼、雕等猛禽形成横向的“鹰河”和上下盘旋的“鹰柱”。

在龙泉山,志愿者们除了亲力亲为地监测和记录,也不时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猛禽监测。他们之中的熟练者,只需目测和用望远镜看一看飞行姿态和羽色,就大概知道高空上芝麻点大小的鸟是雀鹰、红隼或凤头蜂鹰,对猛禽空中追逐打架已经司空见惯,也目睹过白肩雕、草原雕、乌雕、蛇雕等多种大型猛禽过境龙泉山的壮阔画面。一位还在上小学低年级的志愿者已经可以为团队记录猛禽数据,他的观鸟记录超过了200种。

2021年4月,龙泉山迁徙猛禽记录累计达到了10000只。同年4月,王威、杨小农、关翔宇、蒋志友、王惠、朱磊等多位志愿者及专家,根据龙泉山监测数据和对四川境内已知靴隼雕记录的整理,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靴隼雕在中国的分布及羽色多态现象》。这是观鸟爱好者促进学术研究的又一案例。

今年3月31日,四川省暨成都市第42届“爱鸟周”发布了《成都鸟类名录2023版》,截至2023年3月,成都境内分布有鸟类566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9.17%,约占四川省总数的74.77%。而龙泉山的志愿者们为成都增加了三种鸟类新记录——短趾雕、白头鹞和白腹隼雕,这是它们飞过成都时首次被记录到。

事实上,观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公众科学活动,世界各地的观鸟者主动将观鸟信息、照片、数据等上传到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eBird App、奥杜邦学会等观鸟平台和机构,为全球的鸟类学家和生态学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万鸟飞临的公园城市

在成都,观鸟为何能够成为一种潮流?在10月中旬的天府书展上,公众号“行李”主编黄菊与成都自然保护组织“乡野走廊”调查员豆哥为读者解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因为成都的山,在中国的大城市之中,没有第二座城市能够拥有如此丰富和奇绝的山脉。黄菊曾经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在上海读书,长期在北京工作,9年前决定离开北京时,希望去一个如果古人来到今天也会觉得环境依然很好的城市,于是便来了成都。

“对我而言,成都是一个山下的城市,它位于中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处,你在这里不仅能够享受到非常便利的现代生活,而且往前一步就能进入西部真正的群山里边。我们以前每次从北京飞成都,都会选择飞机上靠右边窗户的位置,这样当你落地之前,就可以从窗外看到成都的一系列雪山。”

成都平原镶嵌在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之间,平均海拔接近第三阶梯,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公园。观鸟专家豆哥指出,成都周围的群山从海拔数百米到数千米都有,拥有很多特有的植被,农田植被、城市公园、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高山冰川积雪带等,为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

水与山同样重要。成都平原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超过700平方公里的水域滋养了无数的鱼类和微生物,为鸟类提供了绝佳的食物来源。黄菊提到,成都与其他水乡城市不同的是,岷江经都江堰分流后,多条支流呈扇形漫延,覆盖了成都大部分地区,沿着这些河流往上走,都会走到都江堰。而成都河流的毛细血管,还会渗入到乡村,很多人家的门口会有小渠直通河边。

在这幅“千里江山图”上,成都修建了全球最长的绿道体系——天府绿道,把成都平原上的江河、溪流、湖泊、公园、森林、乡村、田园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串联了起来。根据规划,这条绿道全长将达到16920公里,目前总里程已超过6500公里。全部建成后,天府绿道将包括“一轴、两山、三环、七道”,联结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西至都江堰,北至德阳,南至眉山,向东跨过龙泉山,沿沱江直抵资阳市,将“万水千山纵横”的成都连接成一个步行、骑行可逛完的公园城市。

成都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居住形态叫“川西林盘”,状如绿岛式公园,分布在成都西部的广袤田野上。黄菊形容说:“我们可以把成都想象成一个海洋,如果在飞机上看,就会看到这片海洋上漂浮着一个又一个绿色的小岛,小岛中间有人家,周围种了很多树,还有鱼塘或小河穿过,更外面则是大片稻田,各个小岛之间有道路相连。从飞机上俯瞰下来,这幅画面特别诗意。”

川西林盘就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公园城市,有村舍、树林、灌木、稻田、种植业、水系等,给鸟类、昆虫提供了丰富而隐秘的环境。

即便是在成都的市区,也仍然保留着比较丰富的灌木丛和树丛,池塘生长着茂密的荷花、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加上成都夜雨甚多,气候潮湿,万物容易生长,为各种林鸟和水鸟提供了丰富的生境。很多成都人还会特意在自家阳台、花园开辟一块种果、种树的区域,不为收成,只为能一窥偷食树果的鸟类身影。这样一来,不需要去多么原生态的野外,宅在家里,就能找到自然,观赏鸟类。

因此,成都观鸟活动得以快速地发展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数百种鸟类,更重要的是,欣赏自然是成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儒家生活观和“道法自然”的道家生态观,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山水之中,成为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成都这些年在城市发展中,正在有意识地把自然还给城市,建设一个对鸟类友好的城市。

杜甫说成都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城市,1300多年过去了,杜甫当时所听到的鸟鸣声,今天依然还能听见。

(新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