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青年援藏医生的“生死时速” 95后农机人在玉米地里“耕种”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农机人在玉米地里“耕种”未来

□ 作者 王培莲

秋收过后,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的玉米大田里,秸秆归行和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正在进行。这样的作业方式不仅可以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还创新了玉米秸秆还田的方式,既保护了黑土地,又能让玉米增产增收。

在吉林省大田里推广使用的秸秆归行机和秸秆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机,设计思路都出自95后农机人王文强。

今年28岁的王文强是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的助理工程师。他带队研发的多系列秸秆归行机、多系列秸秆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机取得了17项国家专利。目前,这两类农机具在吉林省内推广数量超过1.2万台,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吉林省农业主推实用技术。

从小生活在农村,王文强深知父辈们的辛勤和对丰收的渴望。大学毕业后,机械设计专业的王文强选择从事农机具设计研发。这背后不仅是他对家乡的热爱,更是他看到了广袤黑土地上正孕育着新农人的未来。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总书记的嘱托是王文强的“强心剂”。他的奋斗目标很清晰:做好农机具研发,服务好农业生产,用科技赋能黑土地。

要想研发出性能可靠、增产高效、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农机具,就需要经常下乡,走到种植合作社和大田里,与农户交朋友,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和急需改进的问题。每次下乡调研,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大田,王文强总是有种熟悉的“开阔”和“敞亮”。

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王文强发现,秸秆打包离田利用增加种植成本,粉碎还田利用又影响第二年的播种,这使农户认为“一烧了之”是最快捷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2017年,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王文强毛遂自荐承担了玉米秸秆归行机的总体设计任务。到各乡镇发放调查问卷5000多份,先后提出设计方案10多套,累计绘制设计图纸3000多张,下乡进大田实验20多次……一番努力下,王文强和伙伴们最终研发出“八字形”搂草盘结构的玉米归行机设计方案。

通过调研,王文强还了解到,农民普遍认为免耕播种的种植方式会导致种子发芽时间较长,而旋耕起垄种植方式又容易造成土壤风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文强又与团队一起研发了多系列的秸秆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机。

“玉米秸秆归行机与秸秆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机配套使用,效果最好。”吉林省晨晖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臣是这两款农机具的受益者和推广者。

刘臣介绍,两款农机具联合作业可以同时实现秸秆归行、土地旋耕、平整种植带等6个作业环节。联合作业后,悬挂在拖拉机前端的玉米归行机可以把秸秆推到两侧,形成秸秆带和无秸秆的种植带;位于拖拉机后端的秸秆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机可以把种植带整理得平整,且土壤疏松程度适中。

大田秋收后进行这样的作业,第二年开春就能直接播种,可以达到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的秸秆全量还田。两款农机具联合作业具有散墒提温、抗旱防涝、提高种子发芽率等优点。

为了更好地推广两个系列的农机具,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通过与合作社、种粮大户合作的形式,在榆树市建立了500亩示范基地。王文强经常到长春市各乡镇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和农机具,“一回生二回熟”,50岁的刘臣和王文强逐渐成了忘年交。刘臣把农机具在田间运行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王文强。王文强则通过设计和技术,不断升级和完善两款农机具的整体性能。

当下,在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陆续有青年研发设计者加入其中,与王文强一道用农业科技为保护黑土地努力。“用农机化赋能现代农业,助力保卫粮食安全。”王文强说,把自己的事业理想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做起事来才更有奔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